2025年3月5日上午9時,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。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。
今年的報告提及了新能源汽車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、數字經濟和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、提高人才隊伍質量、區域協調發展、統一大市場建設、對外開放、發展綠色低碳經濟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汽車產業相關內容,快來和中汽小宣一起來圍觀吧!
過去一年的汽車產業相關要點
要點一:“穩”的態勢鞏固延續。主要表現在,經濟規模穩步擴大,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.9萬億元、增長5%,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,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%左右。
要點二:“進”的步伐堅實有力。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。生態環境質量有新改善,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(PM2.5)平均濃度下降2.7%,優良天數比例上升至87.2%。
今年的汽車產業相關要點
要點一: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: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%左右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%左右。
要點二:打好政策“組合拳”。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,提升政策目標、工具、時機、力度、節奏的匹配度。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、寧早勿晚,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,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,提高政策實效。
要點三: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。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。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,加快數字、綠色、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。
要點四: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。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;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來產業。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,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,支持獨角獸企業、瞪羚企業發展。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,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。
要點五: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。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,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。進一步擴范圍、降門檻,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。
要點六: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。持續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,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、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,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,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、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、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。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,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,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。
要點七: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、顛覆性技術研發,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。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,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。加快概念驗證、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。
要點八: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。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,優化外籍人才服務。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,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,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。
要點九: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。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,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,打通市場準入退出、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,綜合整治“內卷式”競爭。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合規指引,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。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,構建統一的信用修復制度。完善企業簡易退出制度,逐步推廣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。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,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。
要點十: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。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,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。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下劃地方,增加地方自主財力。規范稅收優惠政策。
要點十一:支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,加快解決標準認證、市場渠道等方面問題。
要點十二:推動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走深走實。引導對外投資健康安全有序發展,強化法律、金融、物流等海外綜合服務,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布局。推動簽署中國-東盟自貿區3.0版升級協定,積極推動加入《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和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》進程。
要點十三: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。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、東北全面振興、中部地區加快崛起、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。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,在要素保障、科技創新、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。
要點十四: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,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,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。
要點十五: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。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,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。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,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。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,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,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項目。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,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。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,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要點十六: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。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,建立一批零碳園區、零碳工廠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,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。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,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、碳標識認證制度,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。加快建設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,發展海上風電,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。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。
(文章轉載自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公眾號)